应急管理部 教育部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
    
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学术活动

 
学科前沿讲座-主题:1、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预估和区域气候模式;2、我国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
发布时间: 2014-07-09  
  

题目:1、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预估和区域气候模式;2、我国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

时间:2014711日(周五),下午1500-1700

地点:化学楼二楼学术报告厅

主讲人:国家气候中心 首席研究员 高学杰(博士);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王会军(博士)

 

主题一、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预估和区域气候模式

报告人简介:

高学杰,男,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。现工作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。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学专业学士,20004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。2004年被国家气候中心聘任为首席研究员。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气候模式和区域气候变化,并与多个国际研究机构有密切合作关系,如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(ICTP)等。

其关于区域气候模式和区域气候变化的代表性论文Climate change due to greenhouse effects in China as simulated by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(Adv. Atmos. Sci., 2001, 18, 1224-1230) CSCD2006年秋季统计,在Adv. Atmos. Sci.期刊最近10年最有影响力的论文中,排名第12;此论文据ISI统计,被SCI期刊引用次数为26 (20086)。另一篇代表性论文Changes of extreme events in regional climate simulations over East Asia (Adv. Atmos. Sci., 2002, 19, 927-942)引用率为16。引用主要以他引为主,标志着此研究工作被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。

讲座简介:

在国内首先使用RegCM2区域气候模式进行了中国地区的长期积分,结果表明,区域模式能够更好地模拟中国的气温和降水,特别是对降水的模拟有了很大改进。这种改进的原因在于区域气候模式的高分辨率。所进行的温室效应对中国地区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,取得许多有意义的成果,结果在国内多个行业、领域得到了应用,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,如青藏铁路、南水北调等,提供了有益的建议。

主题二、我国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

报告人简介:

王会军院士,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,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。曾担任国际气候变率及可预测性研究计划(CLIVAR)亚澳季风工作组AAMP委员、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象委员会东亚季风工作组EAMP委员。现为《Adv. Atmos. Sci.》主编、《科学通报》特邀编辑、《气象学报》编委、WCRP中国委员会主席、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、中国科学探险学会副理事长。2003年,与挪威著名科学家Ola Johannessen教授共同创立了竺可桢-南森国际研究中心。曾经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、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。

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学术论文220余篇,其中140余篇为SCI(E)收录论文。发表的论文被SCI(E)收录论文引用1800多次。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(第2完成人)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(第5完成人)、2010年度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导师奖(全国10名)、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。培养的博士毕业生中有3人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,1人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,1人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,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届优秀青年基金项目。

讲座简介:

东亚夏季风(EASM)和东亚冬季风(EAWM)对我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有直接作用,一直是研究东亚大气环流和天气、气候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,是开启东亚气候变异奥秘的一把“钥匙”。ENSO以及全球不同区域海表温度(SST)异常、南极涛动异常、北极海冰和北极涛动异常等都对EASMEAWM具有显著影响。因此讲座以东亚季风和东亚气候为着眼点,概要综述关于其过去几十年来年代际时间尺度变化的若干主要特征,试图为未来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总体背景和思考的着眼点。

详情点击:

http://sourcedb.iap.cas.cn/zw/zjrck/200906/t20090624_1799265.html

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

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


 
应急管理部 教育部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
Copyright©2010-2013 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  版权所有    |   地址: 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   |       网站备案号:京ICP备10031106号